王班长的话:“弯弯腰,才能长得更直。”他接过修枝剪,动作比平时轻了许多,像在抚摸老朋友的胳膊。
苏瑶把王班长的笔记本里的维修心得,抄到了李阳的电子文档里。她用不同颜色的字体标注:黑色是原文,红色是李渊补充的经验,蓝色是李阳查的现代数据,最后打印出来,订成一本新的手册,放在铁皮箱最上层。
“这样不管是你爸看,还是小阳看,都方便。”苏瑶把手册递给李渊,封面上贴了张全家福,是昨天包饺子时拍的,四个人的脸上都沾着面粉,像开了朵槐花。
李悦的直播间多了个固定栏目,叫“老槐树底下说故事”。她不再只卖车载充电器,还开始卖李渊保养工具用的蜂蜡、苏瑶绣的布套子,甚至帮街坊们直播卖自家种的菜。
“家人们看,这是我爸用了十五年的扳手,”李悦举着那把梅花扳手,镜头怼到裂缝处,“这里面缠过橡皮筋,涂过蜂蜡,就像我爸对我们,看着硬,其实软着呢。”
李渊坐在工具箱上,看着女儿在镜头前笑,看着儿子在电脑前研究维修方案,看着苏瑶在老槐树下翻晒槐花干。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像在数着这家人的日子。
他忽然起身,回屋拖出那只军绿色的铁皮箱,把所有人叫到一起。
“今天咱们给这箱子添点新东西。”李渊打开箱子,李阳放进去他的新维修手册,李悦放进去她的直播支架,苏瑶放进去她绣的槐花布,李渊自己则放进去那把修枝剪,“以后,这就是咱们家的‘年轮箱’,每年都添点东西,就像老槐树长年轮。”
夕阳把老槐树的影子拉得很长,罩住了汽修铺,罩住了铁皮箱,罩住了这一家人。树影里,仿佛能看见王班长的笑脸,看见年轻时的李渊在树下修自行车,看见李阳小时候刻的“1”,看见李悦举着手机跑向镜头。
李渊知道,日子就像这老槐树,会经历风雨,会有枯枝,但只要根还在,只要一家人像年轮那样,一圈圈紧紧裹在一起,就总能长出新的绿,开出新的花。
就像工具箱里的春天,从来都不是凭空来的。是旧物件里的回忆,是新想法里的盼头,是每个人把自己的那道年轮,刻进了同一个家的故事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