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路,很简单。
后世不是有句话说的很好吗?
要想富,先修路。
而整个华夏从大明开始便已经修建了诸多的道路,什么官道,什么直道等等,经过后世上千年的发展吗,道路变的越来越多,可相比较千年之前,这种道路的本质几乎没有任何的变化。
例如一名商人带着蜀锦从蜀地出发,他能够选择最好的路程便是乘船。
因为顺流的关系,他的速度会快上很多,假如一匹价值十两银子的蜀锦从蜀地运到江南富庶之地,它的成本中,运费其实占据的也不算多。
可若是要走陆运的话,它的成本就会直接暴增。
蜀锦还不算最恐怖的,最恐怖的乃是粮食,尤其是军用的粮食、
走陆运上千里路的话,考虑到各种的消耗,损耗等等,运输一石粮食到目的地甚至需要超过一石粮食的成本,若是遇到天气恶劣的情况,运输一石粮食的整个过程所消耗的粮食甚至可以达到两石。
这种情况,足足持续了数千年之久。
而现如今大明的官道,在文献之中被称为驿路、
因为元末战乱的关系,驿路损毁严重,所以从洪武年初便开始进行大量的修建,期间修修补补,也算是联通了大明整个两京十三个布政使司。
不过这些道路,几乎也只能勉强称为路,因为除了接近城池的地方以外,大多数的驿路都只是将泥土夯实而已,并没有后世的硬化又或者铺设青砖等物,所以行走起来其实也很是不便。
天启以后,内乱频发,朝廷入不敷出,驿路损坏严重,也得不到充足的修补,而后崇祯皇帝为了节约一点银子,所以裁撤了驿站,小小驿卒李自成的事就不多赘述了,从那以后,官道便彻底没有了任何的管理。
这也直接导致大明在战时调兵遣将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贻误战机,救援不力之事更是时常发生。
近来,随着海上贸易的兴起,整个大明被松江府给带动了起来。
大明内陆的所有商品也全都朝着一个地方,松江府而去。
可驿路官道却成为了商人们最大的糟心事。
这件事,周建安其实早就已经挂念在了心头。
早在数年之前,其实他便已经开始布局。
修建道路,重要的是人和物。
人很容易解决,物则相对要麻烦一些。
所以几年之间周建安便开始在两京十三布政使司的大多数地方都兴建了水泥厂,不过刚开始的水泥厂制造的水泥刚刚只够民间所用。
随着现在规模越来越大,技术越来越成熟以后,水泥厂所制造的水泥数量也已经达到了修建道路的要求了。
现在差的,只是银子。
就是这个时候,番人们将手给伸了出来,带来了大量的银子,虽然这笔银子还未到手,但是对于周建安来说,这笔银子其实已经是稳了。
趁着贸易之事还未落幕,周建安便提前安排布局了起来。
他这次打算将两京十三布政使司所有的官道进行重新的规划,一是设计更好的路线,毕竟道路的作用不再只是拿来作战那么简单,还会有非常庞大的民用。
所有道路也全都会用水泥搅拌鹅卵石进行铺设。
大明地大物博,辽阔何止千里。
所以这一次的花费绝对会是一个天文数字。
并且这一次修建官道,周建安并没有采用大臣们提议的征集徭役的建议。
徭役,便是征召大量的民夫来进行没有任何报酬的劳作。
很多时候除了没有任何的酬劳,甚至连农具,个人的粮草都需要自己准备。
这在古时是一种没有办法的事,但是对于百姓们来说绝对是巨大的负担。
现如今大明的经济有了巨大的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