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贝卡的那套可以被视作一种更灵活的重型外骨骼装甲,超厚的防弹钢板,外骨骼机械增压式增力。
可配置多种重型武器与微型导弹发射系统,油电混动,可以被视作是‘半人马外骨骼增强版’。
AI火控自动计算武器弹道,只需要插个脑机接线就能实现像使用智能武器那样的轻松瞄准射击,采用荒坂外骨骼同款增压推进器提供短续航高速机动的‘爆发模式’。
能单人飞行10分钟,可无视普通规格武器子弹。
这一种外形看上去臃肿的重型机甲,被墨瑟命名为‘tank·1’,也就是坦克一号。
而之所以墨瑟将其称作为单兵装甲,而非外骨骼,则是因为他摒弃了过去的‘由机械负责增力移动,人类只是使用机械’的设计思路。
而是反了过来,用‘机械配合人类,由机械增强人类的运动表现’为设计目的。
比如,如果说荒坂的外骨骼是你只需要出三分力,后面七分力其实都是机械自己的力量。
那墨瑟设计的思路,就是尽可能增强人类本身的力量,你有单臂500KG的力量?那我的目标就是让你在不让自己变得笨拙的情况下,给你加到一吨。
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其实是非常困难的,首先就是要解决思维传输问题。
直接插线,那就像是荒坂的外骨骼那样,延迟能低多少不好说,关键在于你人脑在操控时负担太重。
而不插线,纯靠机械驱动,那延迟更大,就像是你先迈出去一步了,然后机器忽然又给你来了一把力气.总之就是很怪。
但好在墨瑟的设计开发是同步进行的——也就是在他解决章鱼臂的使用潜在精神危险时,那套他精心设计的,由AI转化机甲驱动的思维转化算法,解决了这个难题。
墨瑟给每个机甲安装了一个智能核心,这块儿核心就相当于一个小型便携高配的电脑主机,专门为AI服务。
然后由使用者脑机插线后,由AI预读使用者的思维进行同步转码,同时驱动机甲配合发力。
简单来,就是你在想着‘左手挥拳’的同时,不仅你的左手接收到了指令,AI还会同步接收你的指令,并通过读取你控制手臂的神经电波,直接控制装甲配合出力。
从人体感知上,延迟几乎可以被降低到接近没有,也不会觉得自己有控制装备的感觉,因为实际上你只是下达一个指令,操作都是AI完成的,你的神经压根没有负担。
对于使用者来说,沉重的机甲实际上的穿着体验,其实更像是穿了一个硬邦邦的全包裹紧身衣,完全不会有操作上的延迟感。
考虑到每一套机甲,甚至机械臂都需要这种AI配合使用,墨瑟干脆像北极星那样,也为这个AI起了个名字。
‘BT’。
这是出自《泰坦陨落2》中机甲的智能AI的名字,当然了,游戏里的那个AI的全称其实叫做‘BT72-74’,只是被玩家简称为BT而已。
曾经玩游戏时,墨瑟被这个生死与共的机甲AI感动过,索性照搬过来,用作自己的机甲AI代号。
对外解释的时候,墨瑟则会说BT其实是BOT(机器人)的缩写。
每一套机甲的AI都会有自己的编号,从BT1-1开始。
因为和北极星这种寄宿在墨瑟主服务器里,实际上是和ctOS系统配套运行,用服务器提供算力的独立AI不同。
每一个BTAI实际上都是单独适配装甲的。
因为它要自动记录宿主的使用习惯,培养默契,针对宿主优化算法,降低延迟和匹配出力,甚至到了后期,它甚至完全可以独立作为宿主的智能战斗伙伴存在。
也就是说,每一个机器人AI其实都是独立的,只是在权限上,墨瑟不会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