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镜像未来(2 / 3)

土夫子自传 涧潭 2086 字 3个月前

擦,"现在已经被划入三峡库区保护范围,水下60米。"

苏晚晴立刻打开笔记本电脑,调出卫星地图。屏幕上的长江平静如常,但当切换到声呐成像模式时,画面骤然变化——水下赫然出现了一座微型青铜建筑,形状诡异得令人毛骨悚然。它像是一座微缩版的《少年科学》杂志社办公楼,但外墙布满凸起的青铜活字,屋顶则是一个巨大的青铜沙漏装置,两端不断有黑色油墨流动。

"时间锚点的实体载体......"苏晚晴的排版网格眼快速闪动,瞳孔中的网格线不断重组,"李明哲就是从那里诞生的冗余数据。这不是普通的建筑,是校准系统在现实世界的'备份点'。"

张海峰突然从防水背包里掏出一本湿漉漉的笔记——那是他在档案室混乱中顺手带走的1993年长江委值班日志。被水浸透的纸页大多已经黏连,但有几处字迹奇迹般地清晰可辨:

"7月23日,陆工带来黑石矿脉样本,样本在午夜出现异常共振。"

"备用发电机自动启动,监控画面出现双重影像,持续3分17秒。"

继续阅读

"实习生李哲失踪,次日清晨返回,记忆出现严重混乱。"

笔记的空白处粘着一片已经氧化的青铜箔。我用小刀小心翼翼地刮开,铜锈簌簌落下,露出底下父亲熟悉的字迹:

"当时间出现重影,用创刊号第14页的星图校准。"

我们面面相觑。创刊号——1981年12月刊,这本应该保存在杂志社档案室的珍贵资料,早在五年前的那场"事故"后就神秘失踪了。

"等等......"顾瞎子突然摸索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碎布,展开后是一张泛黄的杂志内页,"这是我从李明哲办公室顺出来的......"

布片上的内容正是创刊号第14页的下半部分!虽然边缘已经被烧焦,但关键内容完好无损——那篇《长江流域青铜器分布研究》的配图上,父亲用红笔修改了三星堆青铜神树的纹路。原本笔直的树枝被改成了蜿蜒的曲线,整体形状赫然是一个立体的潜水路线图!

更诡异的是,当我们将这半页残片平铺在桌面上时,屋顶漏下的雨水自动汇聚到纸面上,沿着红笔标记的纹路流动。水滴在纸上形成立体的水路图,渐渐浮起,在空气中构建出一个三维投影——一条螺旋向下的青铜阶梯,两侧墙壁嵌满《少年科学》合订本,尽头是一扇刻满活字的青铜门。

"这不是物理意义上的潜水......"老周的骨瓷手指划过投影,指尖与光影接触时迸出细小的火花,"是意识层面的'时间校准'。我们得顺着这条'记忆阶梯'回到1993年的锚点。"

就在这时,桌上的玉琮碎片突然发出刺耳的嗡鸣,黑色液体沸腾般冒泡。苏晚晴的电脑屏幕闪烁几下,自动打开一个加密文件夹——里面是长江委从未公开的1993年7月监控录像。

画面中,年轻了二十岁的父亲站在一个青铜装置前,手里拿着创刊号杂志。他的白大褂上沾满黑色油墨,正将杂志第14页撕下,塞入装置缝隙。下一秒,画面突然分裂——另一个"父亲"从阴影处走出,两人同时回头看向摄像头,嘴角挂着完全相同的微笑......

第三节 逆向校准

暴雨持续了整整三天。

我们驾驶租来的渔船,在坐标位置抛锚。声呐屏幕上,那座青铜建筑的轮廓比昨天更加清晰——屋顶的沙漏装置正在加速运转,黑色油墨流动的速度明显加快。更可怕的是,建筑外墙的青铜活字一个个凸起,像是有无形的手在重新排版。

"时间不多了。"老周盯着骨瓷手臂上的裂纹,那些纹路正在缓慢延伸,"沙漏流尽前,我们必须下去。"

顾瞎子将残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