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量子校样(2 / 4)

土夫子自传 涧潭 2267 字 3个月前

年科学》校样。每张校样上都用红笔圈出了一个相同的字——"逃"。

钥匙突然自动继续旋转。

青铜门打开的瞬间,我看到的是一个不可能存在的空间:

杂志社的地下室被等比放大了一百倍,中央矗立着三百台青铜印刷机,排列成DNA双螺旋结构。每台机器都在吐出不同的《少年科学》版本,而悬浮在空中的校样正被无形的力量装订成册。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

所有印刷机的操作员,都是不同年龄段的"我"。

第二节 活字迷宫

青铜门完全打开的瞬间,三百台印刷机同时停止运转。

巨大的地下空间陷入死寂,只有悬浮的校样纸页还在缓缓飘动。那些操作印刷机的"我"整齐地转过头——从垂暮老人到襁褓婴儿,每个年龄段的版本都静静凝视着我们。他们的眼睛没有瞳孔,只有不断跳动的青铜活字,在眼窝里重组着不同的人生轨迹。

最前排的"老年我"突然举起骨瓷右手。他的小臂已经完全透明,里面悬浮着一棵微缩青铜神树,树枝上挂着的不是鸟形器,而是八十一台更微型的印刷机。随着他的动作,整个空间的地面开始变形,无数《少年科学》的合订本从地底升起,自动翻到特定页码,在空气中搭建出一条蜿蜒的纸页走廊。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跟着你的校样走。"苏晚晴的声带突然恢复人类音色,但她的左眼正在融化,液态的青铜顺着脸颊滴落,在地面蚀刻出北斗七星的图案,"这是活字迷宫......只有你的文字能带我们出去。"

我低头看向自己的骨瓷右手——它正在不受控制地颤动,指尖渗出黑色油墨,自动在最近的校样上书写。写出的不是汉字,而是三星堆青铜器上的神秘符号。更可怕的是,那些符号一接触到纸面就立刻立体化,变成微型青铜器悬浮在空中:鼎、尊、罍、盘......每件器物都在发出不同频率的共鸣声。

老周突然扑向其中一件青铜爵。他的齿轮手指刚触碰到器身,整个人就剧烈抽搐起来。胸腔里的校样疯狂喷吐,在空中组成一份完整的《少年科学》1995年12月刊——那期的封面故事正是《三峡地区青铜器异常共振现象研究》,作者署名处被打上了猩红的"已校准"印章。

"这是......我的记忆......"老周的声音突然变得年轻,他青铜化的皮肤正在褪色,露出底下苍老但真实的人类肌肤,"95年那次勘探......我们发现的不是文物......"

张海峰的相机突然自动拍摄,闪光灯照亮了走廊深处。在那一瞬的强光中,我们看到纸页构成的墙壁后面站着五个模糊的身影——1937年的德国考察队。他们手里举着的不是测绘仪器,而是八十一块人皮,每块上都刺着《少年科学》的某期内容。

顾瞎子残存的半张人脸突然发出凄厉的惨叫。他的玉琮义眼碎片从伤口里喷射而出,在空中组成一个三维星图。当星图与地面上的北斗七星图案重合时,整个迷宫开始旋转,纸页墙壁上的文字纷纷脱落,在空气中重组为新的内容:

《少年科学》终刊号

标题:《论人类意识的青铜载体假说》

作者:陆远(量子态校准版)

骨瓷右手突然脱离我的控制,猛地插入自己的胸膛。没有疼痛,只有冰冷的触感——手指在肋骨间摸索,最终抽出一枚玉琮活字。上面刻着的不是文字,而是一段DNA双螺旋模型,每条碱基对都由微型青铜器构成。

"基因密码......"苏晚晴的机械音带着恍然大悟的颤抖,"青铜器从来不是器物......它们是......"

迷宫的尽头突然亮起刺目的青光。三百个"我"同时举起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