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冲突初现(2 / 3)

再次回到明朝 冷榆枫 1947 字 10个月前

生篡改账簿,将大量丝绸交易的数额改小,同时把一部分丝绸工坊的工人从名册中抹去,伪造成工坊规模小、产量低的假象。这些被隐瞒的工人,大多是从贫困地区招募而来,他们每天在恶劣的环境下劳作,却得不到应有的报酬,还被剥夺了作为纳税人口的身份。

不仅如此,钱万贯还通过李福与其他官吏勾结。税吏张二麻子就是其中之一。他负责收税的区域正好涵盖了千万贯的丝绸生意。每次收税时,张二麻子都会在钱万贯的账房里单独核对账目。账房先生递上两份账簿,一份是真实的,上面记录着巨额的交易;另一份则是经过篡改的,数据少得可怜。张二麻子心领神会,按照篡改后的账目征税,然后将多余的税款与钱万贯瓜分。而那些如实纳税的小商户,却因为赋税沉重而苦不堪言,有的甚至因此破产。

在人口管理方面,当地的户籍史王三也参与其中。钱万贯的丝绸工坊需要大量劳动力,他便与王三勾结,从王三那里获取流民的信息。王三会将新到苏州城的流民信息卖给钱万贯,这些流民为了在城里生存,只能依附于钱万贯,成为他的免费劳动力。同时,王三在户籍登记上做手脚,将这些流民标记为失踪或死亡,使他们在官方记录中消失,从而逃避人口税。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种勾结行为还涉及到土地方面。江南土地肥沃,许多富商都大量购置田产。钱万贯在城郊拥有大片良田,但在官府的田赋记录中,这些土地的面积却被大幅缩水。他买通了负责丈量土地的官吏,在丈量时使用特制的工具,短斤少两,将大量土地隐匿起来。而这些土地产出的粮食,都被钱万贯私自囤积或贩卖,获取了巨额利润。

有一次,一位小吏发现了钱万贯工坊中的人口异常,他觉得事有蹊跷,便向知府李福汇报。李福表面上答应调查,却暗中将消息透露给了钱万贯。钱万贯立刻安排人将那些可能暴露的流民转移到了其他隐秘的地方,同时让人在工坊里制造了一些虚假的账目和记录,显示这些流民早已离开。当李福派人来“调查”时,自然什么也查不到。事后,钱万贯给了李福一大笔封口费,而那位小吏则被找了个借口调离了苏州城。

在整个江南地区,像钱万贯这样的富商与官吏勾结的案例数不胜数。他们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相互包庇、相互利用,共同对抗朝廷的征税政策,将本应充实国库、造福百姓的财富据为己有,使得江南的繁荣背后隐藏着无数百姓的苦难和国家利益的流失。这种黑暗的勾结,如同毒瘤一般,侵蚀着江南的根基,也为朱由检的征税之路设置了重重障碍。

与此同时,东林党内部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部分激进派认为应该加大对朱由检的压力,甚至不惜与朝廷对抗,以保护江南的利益。而以李三才为首的温和派则认为,可以与朱由检合作,共同解决江南赋税问题,但要确保江南的稳定和百姓的利益不受损害。

李三才找到徐谦:“徐谦,今日之举有些鲁莽了。信王并非昏庸之人,我们若一味对抗,只会让局势更加糟糕。”

徐谦却不以为然:“李大人,信王毕竟是朝廷的人,他首要考虑的是朝廷的利益。若我们不施加压力,江南必将陷入朝廷的盘剥之中。”

“你错了,信王也看到了江南百姓的困苦,他只是想解决赋税不公的问题。我们可以与他合作,推动赋税改革,而不是煽动民意,这对我们并无好处。” 李三才说道。

朱由检开始行动了。他通过陈宇等一些支持朝廷的地方官员,联系到了一些在东林党中有一定影响力的温和派人士。这些人对江南的现状也有所不满,尤其是对富户与官吏勾结的现象深恶痛绝。

朱由检再次与这些东林党温和派会面,这次的气氛比上次与徐谦会面要融洽许多。他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计划:先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