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2章 魏19(3 / 5)

程组的解法《九章算术》中有一章专讲线性方程组问题。

总结和发展了重差术我国古代,将用“表”(标杆)或“矩”(刻划以留标记)进行两次测望的测量方法称做“重差术”。

东亚

景初二年(238年),倭国中邪马台国的卑弥呼女王派遣难升米和都市牛利两个使者[62] ,来到朝鲜半岛上的带方郡,向太守刘夏提出,希望能去魏都洛阳朝见魏国皇帝,进献贡品。刘夏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并亲自带领使者来到了国都洛阳。这两位使者向魏明帝献上了四个男奴隶,六个女奴隶以及二匹二丈的布。

远涉重洋来朝贡,让魏明帝非常高兴,于是下诏封卑弥呼女王为“亲魏倭王”,赐以金印紫绶,同时封正使难升米为“率善中郎将”,副使都市牛利为“率善校尉”,并赐以银印。作为对卑弥呼贡品的答礼,魏明帝赐给绛地交龙锦五匹、蒨绛五十匹,绀青五十匹,又单赐卑弥呼绀地句文锦三匹、细班华罽五张、白绢五十匹、金八两、五尺刀二口、铜镜百枚,珍珠、铅丹各五十斤。

欧洲

曹魏和罗马帝国也有陆路交往,增辟了与罗马交往的新北道,由玉门关转向西北,通过横坑(今库鲁克山),经五船以东转西进入车师前部(哈拉和卓)。此外,据《魏略》记载,大秦(当时称罗马帝国为大秦)的邮驿制度与中国极为相似:“旌旗黎鼓,白盖小车,邮驿亭置如中国……人民相属,十里一亭,三十里一置”。可以推测,那时曹魏和罗马帝国也定有邮驿往来。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曹丕采纳尚书令陈群的意见,后来各参与方基本遵从这种不成文规定。曹丕于黄初元年(220年)命陈群制定的具有法律意义的制度。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期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1][2][3]

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2][2]

九品中正制大体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大、小中正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将各地知名人士无论是否出仕皆登记其上,表内详记年藉各项,分别品第,并加评语。小中正襄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此项制度使得当时的官吏选拔有了一客观标准,此标准其实依然是采取地方群众舆论和公共意见,保留了汉代乡举里选的遗意。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一方面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使当时一时间吏治澄清。另一方面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促成魏晋实现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已为门阀士族所操纵和利用,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使察举滋生了种种腐败的现象,与要求参与政治的中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如何选官的问题上斗争激烈。曹操死后,曹丕在采纳陈群的创议后,于是九品中正制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但当时察举尚未完全废除。九品中正制就是在这种背景形势下产生的。

曹操(155年[1]-220年3月15日[2]),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73],一说本姓夏侯,[141]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3]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