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远应声而去。不一会儿,臧登峰敲门走了进来。他穿着一身深色中山装,步伐沉稳,脸上带着惯有的温和笑容,但眼底深处藏着一丝谨慎。上次常委会上,他带头反对调整齐永林党委书记职务,虽然于伟正事后没有明确表示不满,但两人之间难免有些微妙。
“伟正书记,您找我?”臧登峰在沙发上坐下。
于伟正示意郭志远给臧登峰倒茶,然后拿起那份经济分析报告,开门见山:“登峰同志,一季度数据出来了,形势不容乐观啊。增长乏力,在全省排名靠后。你是分管经济的副市长,又是计委主任,对全市经济情况最熟悉。今天请你来,就是想听听你的真知灼见,把把脉,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下一步该怎么走?”
臧登峰接过郭志远递来的茶杯,道了声谢,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又一次认真翻的看着报告。片刻后,他才放下报告,抬起头,语气沉稳地分析起来:
继续阅读
“书记,惭愧啊,我在抓工业经济,这份报告,我看了都很脸红啊。”
“现在不是做检讨的时候,来吧,谈问题!”
"从数据来看,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第一,国有企业效益下滑明显。这并非东原独有,全国普遍如此。但东原国企包袱重、设备旧、冗员多的问题更突出,加上市场转型冲击,不少企业陷入亏损,成为财政的沉重负担。第二,民营经济活力不足。缺乏有竞争力、能带动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小、散、弱问题突出,抗风险能力差。第三,乡镇企业萎缩严重。在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冲击下,过去依靠‘船小好调头’的乡镇企业,很多已经停产倒闭。第四,缺乏支柱产业支撑。东原工业门类不少,但真正有规模、有技术、有市场竞争力、能形成集群效应的支柱产业还没有培育起来。第五,”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了些,“地方财政紧张,为了保运转,一些地方存在过度罚款、乱收费现象,客观上增加了企业负担,形成了恶性循环……。”
于伟正听着,不时点头,手指在报告上轻轻敲点:“登峰同志分析得很透彻,和我的判断基本一致。问题摆出来了,关键是怎么解决?不能只开药方不抓药啊。”
臧登峰放下茶杯,身体微微前倾:“书记,我认为核心还是要靠学习,靠解放思想,靠深化改革!也就是您大力推动的‘三学’活动!要深入学习特区经验、苏南模式,但不能生搬硬套。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东原和苏南、特区相比,有几个明显的短板:一是区位劣势,既不靠海也不沿江,交通物流成本高;二是缺乏城市群依托,孤军奋战;三是思想观念相对保守,市场意识和创新精神不足。我们的优势在于资源相对丰富,劳动力充足,农业基础尚可。”
于伟正慢慢听着,感慨不愧是抓经济的副市长,不愧是齐永林一手带出来的经济干部。
“下一步,我认为要重点在几个方向发力:一是深化国企改革,抓大放小,盘活存量;二是大力优化环境,扶持民营经济,培育市场主体;三是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和资源型加工业;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增量;五是,五是……”
五是什么啊,不要犹犹豫豫。
第五还是要加强学习,让咱们的干部提升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臧登峰本来想说第五是取消三学活动,让干部把精力放在干事创业上来,觉得这样是激化矛盾,也就转换了话题。
于伟正听完,脸上露出赞许的笑容:“登峰同志思路清晰,对策务实!很好!思路决定出路,咱们班子里有懂经济的行家,我就放心了!”他转向郭志远,“志远同志,这次经济运行分析会,我和市长的讲话时间要压缩,控制在五分钟以内。把更多时间留给登峰同志和做经验交流的县区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