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第二个古代世界(30)(2 / 4)

族训。

姑奶奶说的不能出去买粮食这件事,大家都没放在心上,庄稼人哪有出去买粮食的,说出去都让人笑话。

拿到小兰写的条子,兴金侄孙扭扭捏捏的说了一件事。

“姑奶奶,咱们刘家祖坟冒青烟,多少代才出您这么一位。

我想着,在族谱上单开一页,给您写上,这事,大家都同意了,您看可以吗?”

家里无论男女,都是上族谱的。

外来媳妇儿,也是连名带姓的,写在族谱里。

现在,族谱就在兴金侄孙手上,他想着,给姑奶奶单开一页,也让后世子孙跟着骄傲。

这事是现在的乡正大人过来找他,他才想起到的,乡正大人想把乡君的事情写入乡志,来询问刘兴金的意见。

这是好事,刘兴金不敢给姑奶奶做主,就说要问问姑奶奶再回话。

正巧家里有孩子出生,在记族谱,想到了这事,先是跟家里弟弟们问了,才找姑奶奶说。

族谱单开,乡君没有不同意的道理。

她本来想着这个世界,功德是难得之物,这么些年做好事,也只有七点。

没成想,这个世界的功德与别的世界不同,它有另外的评定方法。

在封为乡君时,就感应到一大波功德入账,打开一看,功德增加近两百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

现在有机会族谱单开,说不定又有功德进账,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测,荆南乡君转身吩咐小菊。

“你去支点钱,我想在家里建个祠堂。祠堂旁,起几间房,请个先生给大家教教书。

以后大家心里有落处,孩子们有机会识字,以后也能写自己的名字。”

这就是投桃报李,对于荆南乡君来说,算得上相互成就。

血脉亲缘是断不了的,因为乡君封号,与家里人隔了一层,只能从别的地方补起来。

乡君说的建祠堂和修族学,这是影响多少代的好事,也是多少老人一辈子的梦。

孩子们当即就被压着给祖祖磕头,谁也没想到,地里刨食的人家,还能有读书的那一天。

虽然说读书做不了官,但是那些当官的,都是读书的。就连县里补衙役的缺,都是要求会读书写字。

兴金他们,只认识几个简单的字,还是家里唯一一本书上,一代代传下来的。

据说是朝廷刚立的时候,上面发的,那时候,还让人学字来着。

别家这本书可能丢了卖了,只有家里,一直是上一辈教下一辈,兴金认识的字,刚好够做里正,学字的时候,就照着画。

现在能有祠堂和族学,每个只有两间屋子,也意味着,家里以后是真的要兴旺起来。

祠堂和族学的事,荆南乡君找县令说了,专门批下来一块地,这事盖棺定论。

乡亲们听到这个消息,一个个酸的不行,村里前不久才死了人,谁也不敢乱说酸话。

公主说杀人就杀人,花婆婆是乡君,听说身边的丫鬟都有一个做了女官,谁也不敢说她。

现在大刘乡就只有两个最出息的人,一个刘有学跟着公主去了京城,一个花婆婆,大家也攀附不上。

只能对着乡的娘家人使力,刘兴金他们突然发现,大刘乡处处是好人。

有实在酸的不行的人,暗搓搓挑拨离间,大家没信,也没有要求湘君带家里出去。

在家老老实实的看着辣椒园,现在不用交赋税,那就是赚多少是多少。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样还不能赚钱,谁也不相信,姑奶奶有自己的生活,做小辈的应该学会不添麻烦。

知道今年冬日,是姑奶奶在大刘乡过的最后一个冬日,小辈们想着,要跟姑奶奶亲近。

家里一些长辈认为,自己这么大年岁,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