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诸葛亮之死(3 / 5)

而这时徐庶在一旁说道:“我以为,‘昭武’二字合适。”

“陛下平逆贼,定天下,开新政,令我大汉空前强盛,此等圣德通达,当谥‘昭’。”

“太师觉得如何?”

昭字意为“圣闻周达”,即君主具有广博的智慧、卓越的声望,并能将德行与政策通达四方。

《逸周书·谥法解》提到“圣闻周达曰昭”,强调君主在治国理念和道德教化上的深远影响力。

武则代表“克定祸乱”或“威强叡德”,即通过武力平定叛乱、维护国家安定。

按照先帝一生的功绩,“昭武”的谥号还是颇为合适的。

但其实最合适的还是“光武”二字,不过大汉历史上已经有一位光武皇帝了,总不能定一样的谥号。

未等诸葛亮说话,法正便摇头道:“不妥,以‘昭武’为谥,未免太强调先帝的武功,而忽略了先帝的文治之功。”

“先帝不但爱民如子,广施仁政,更是开创科举,立国子监、军事学院,定我大汉万世之基!”

“依我之见,先帝文治之功犹胜于武功,以‘文昭’再合适不过。”

法正和徐庶持完全不同的意见,他更倾向于为先帝定一个彰显其文治之功的谥号。

而他的意见也得到了杨修,鲁肃,庞统三人的一致认可,纷纷点头赞同。

文向来要高于武,文昭肯定是要比昭武更高一级的,这也是朝中不少大臣都认可的谥号。

天子刘珏闻言微微点头,他也觉得“文昭”不错,于是他看向了一直没有发表意见的诸葛亮,问道:“太师有什么想法?不妨直言。”

其他大学士们也纷纷看向了诸葛亮。

虽然诸葛亮已经告老,但在威望和资历却极高,几十年来辅佐先帝可谓是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以至于身体都累出了病,不得不提前致仕。

但他为大汉立下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如今新政之所以能推行顺利,大汉之所以能强盛到今天这个地步,眼前这位老人有着极大的功劳。

哪怕身为同僚的他们也尊敬与认可。

“文昭么?”

诸葛亮刚刚似乎是在想其他事情,闻言这才回过神来,见天子与众人都在看着自己,他垂下眼眸,沉思了良久,方才缓缓开口。

“陛下,以‘文昭’为谥固然好,但……老臣以为,这仍不足以彰显陛下之功绩。”

听到诸葛亮之言,众人包括天子在内,都不由得愣了愣。

“文昭”还不够彰显先帝功绩?

须知“文”可是最顶级的谥号了!

刘珏询问道:“那太师觉得该为父皇定什么谥号最合适?”

话音落下,诸葛亮便毫不迟疑地道:“当以‘圣武’为谥!”

众人闻言皆是一呆。

圣武?

诸葛亮浑浊的眼睛在此时亮起了别样的神采,原本有些佝偻的腰杆也挺直了起来,只见他他振声说道:“先帝仅用七年便扫平各路逆贼、平定乱世;十年令我大汉国泰民安、恢复强盛!”

“先帝圣德合天,武略盖世,唯有以‘圣武’为谥,才能彰显先帝之功绩!”

古往今来,没有哪位帝王以“圣”字做过谥号,因为这个字实在是太大了,谁能当得起?

但在诸葛亮看来,他们的先帝绝对当得起!

这位三兴大汉、扫平逆贼、开创科举、推行新政、爱民如子的帝王,是要超越那位文帝的存在!

这样的一位旷古绝今的帝王,如何不能称之为“圣”?!

看着眼前因为心情激荡而面色微微发红的诸葛亮,几位大学士心中也是唏嘘,互相交换了一下眼神后,最终在司马懿的带领下齐齐开口。

“臣等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