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个傻逼,曹丕是帝陵,帝陵埋的很深,后面的人,大多都是达官贵人,陵墓级别和帝陵差了十万八千里,曹丕墓不树不封,上面很容易被其他人当做陵墓,况且,曹丕墓回填后,是一个平底,对于后世来说,是极好的埋葬之地。” 四驴子咂吧两下嘴,也觉得是这么回事。 我继续道:“曹丕之后是两晋,魏晋两朝的墓都在邙山,曹丕不树不封,司马懿又定下“三不”丧葬祖训,为晋朝墓葬制定了规矩。” 三不指的是不坟、不树、不谒,前两个众所周知,不谒可以理解为不祭拜,说人话就是没事别他妈上坟烧纸啥的。 两晋之后,是一百六十年的乱世,一直到了公元581年,杨坚才建立了大一统的隋朝。 但凡乱世,盗墓活动猖獗,一百六十多年的乱世,盗墓贼都得更迭七八九十代了。 然后吧,河南这地方,自古天灾多,老百姓为了活命,偷盗抢劫的事也多,盗墓这种事也很常见。 这不是黑河南,是河南是中原地区,华夏文明发源地,人多,有了天灾,灾民也多,所以盗墓的事也多。 我祖籍是山东,从小村里人就说,山东多响马,土匪众多,为了活命,别说抢劫了,就是吃人,都无可厚非。 说回洛阳墓,魏晋的帝陵,因为不树不封,被盗的可能性比较小,因为没什么标记物,帝陵的位置也容易被后世所用,埋葬达官贵人。 魏晋之前的古墓,被盗的比较多,那时候有经验的盗墓贼都不用挖土,直接找树,根据《周礼》记载,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 那时候的盗墓贼,很多也不用自己找,有的墓会有宗庙啥的,当地人都知道在哪,就算是不知道墓在哪,发现大量人工栽种的树,根据树的品种,也能确定墓主的等级。 不过这个办法现在用不上了,时间太久远了,那些树早就被老百姓烧火做饭了。 再说邙山这地方,古人有言,生在苏杭,死葬北邙。 在古代,葬在邙山相当于现在埋在了八宝山,中原地区的达官贵人都想葬在邙山。 唐朝诗人文偃的《北邙行》中记载“今人还葬古人坟,今坟古坟无定主。洛阳城里千万人,终为北邙山下尘。” 唐朝另一位诗人王建也写了一首《北邙行》,其云:“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着黄金无买处。” 两首诗可能有夸张的部分,不过也能反映出当时的现实情况,北邙山那地方,新人埋在旧人坟上,有的还需要买别人的坟地做新坟。 由此可见,只要祖先埋得好,以后动迁了,都能让子孙后代发一笔横财。 听我解释完,赵悟空磕巴道:“真找被人挖过的地方啊。” “当然了,能挖的,都被人挖过了,没被发现的,可能在挖过的下面,帝陵,埋的很深。” “不是,挖过的,现在都是保护单位啊。” “他妈的,哪个卖淫的不违法?” 四驴子搭话道:“包养不违法啊,睡一宿,犯法,睡一周,合情合理。” “你给我闭嘴,曹丕墓,猴哥选位置,四驴子联系庞飞燕,让庞家和洛阳那边打招呼,然后让川娃子去那边下铲探一下。” 川娃子懵逼道:“我,一个人去啊?” 我琢磨了一下,让川娃子一个人去,容易让他多想,这个墓,也用不上赵悟空。 “你和猴哥一起去吧,你再找几个人也行,钱的事,不用担心。” “不是钱的事,洛阳那地方,不好搞。” “四驴子和庞家打招呼。” 川娃子试探性问:“那老蒯和郭半天走了,要不把他们一起叫过去呢?” “别想了,人家只吃饭,吃现成的,可不管做饭,咱们得先确定好位置,确定有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