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2章 白莲教的种种传说(2 / 2)

茅山道释 天地梦蝶 2334 字 2个月前

而动。”

话至此处,彭亦成的嗓音变得低沉起来,眼眸中掠过一丝忧虑,仿佛预见了未来可能掀起的惊涛骇浪:

“故而啊,虽说当下看似风平浪静,但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历史的经验教训警示我们,任何势力都不可能轻易销声匿迹,它们总会如雨后春笋般,以某种形态重新崭露头角。那些被深埋的财富,那些被尘封的信仰,随时都可能成为点燃新冲突的导火索。我们必须时刻枕戈待旦,谨防历史的悲剧再度重演。”

他的言辞中流露出对未来的惴惴不安,也令人不禁对那段蒙尘的历史展开更为深邃的思索,仿佛那些古老的传说和未解的谜团,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今的生活。

道释并未打断彭亦成的沉思和讲述:

白莲教乃是唐、宋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神秘宗教结社,隶属大夏国民间宗教教派。

其源头可追溯至东晋慧远所创的白莲社,与佛教净土宗存在渊源。

正式创立于南宋绍兴年间,创始人乃是江苏吴郡沙门茅子元。

据传这位茅子元与茅山教创始人三茅真君关系匪浅,据传为其第九代嫡系后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后面更精彩!

早期的白莲教崇奉阿弥陀佛,提倡念佛持戒,规定信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号召信徒敬奉祖先,是一种半僧半俗的秘密团体。

其教义比较简单,经卷通俗易懂,为下层人民所乐于接受,所以常被用于组织人民群众反抗压迫。

白莲教教徒的主要特征是烧香、诵偈,信奉弥勒佛和明王,他们的经典有《弥勒下生经》、《大小明王出世经》等等。

白莲教反映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和迫切要求,因此对贫苦农民有极大的吸引力,发展非常迅速,在当时成为一股巨大的社会力量。

在元、明两代,白莲教曾多次组织农民起义。流传到清初,又发展成为反清秘密组织,虽遭到清政府的多次血腥镇压,但到了嘉庆元年,白莲教大起义成为嘉庆年间规模最大的一次白莲教起义,前后持续了九年之多。

白莲教起义爆发于四川-达州一带,以王三槐与徐天德为首,迅速蔓延至陕西、河南和湖北边境地区。

起义军被清军围剿镇压,经数次激战,剩余起义军退入南山和巴山老林,后来起义军残部被清军陆续击破,起义被平定。

白莲教从始创到清朝中叶的几百年中,始终不被视为正统宗教而受崇拜,而是作为异教被排斥。

元明两代,农民群众曾多次利用白莲教的形式来动员、组织起义队伍,其中比较着名的有:

元末韩山童在江淮的起义;明初永乐年间山东的唐赛儿起义;嘉靖年间四川的蔡伯贯起义;天启年间山东的徐鸿儒起义;清朝乾隆中期山东的王伦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