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枪机的来福枪(帝国40式的德国版)。使得普鲁士士兵可以在卧倒匍匐时射击和填装子弹,且一次就能填装五发,与普军相比,丹麦士兵使用的依然是老式火枪,填装子弹时人必须站立起来,竖直枪管后子弹由枪口塞入,且只能填一发打一枪。普丹战争最终以普鲁士的胜利而告终,于1864年10月30日签署的维也纳和约中,将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则由普鲁士管辖(历史上石勒苏益格交由普鲁士管辖,由奥地利管辖荷尔斯泰因)。
当然也正是这场战争,引发了奥地利的不满,普鲁士撇开奥地利代表德意志对丹麦的行动让普奥关系降到了冰点。一场战争不可避免,当然中国在这背后的友谊是不能忽视的,从普丹战争开始时在中国金融市场上中国资本就一直在吸纳普鲁士发行的德意志统一债券,普鲁士现在基本不用为战争的经费而苦恼。
普鲁士为了发动这场战争,作了周密准备:改组军队并用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军队,与意大利结成军事同盟,争取俄国和法国保持中立。普鲁士军队实行普遍征兵制,在战斗训练方面优于募兵制的奥军。经济上,普鲁士也胜过奥地利:工业发达,铁路线密布全国。参谋长(老)毛奇将军(后来直接指挥作战)制定的战略计划,是想打一场速决战。计划规定:切断奥地利与其盟邦的联系,派出3个军团迅速侵入敌方内地,继而在决战中将敌击溃。普鲁土能派出的兵力达63万。奥地利因战争接连失利,实力减弱,期望依靠巴伐利亚、萨克森,汉诺威和黑森等盟邦的援助来赢得这场战争。奥军准备以消极防御来延缓战争的进程,积聚力量,然后联合盟军共同粉碎普军。为实现这个计划,奥军所拥有的兵力约计30万人(连同盟军在内约为58.5万人)。奥军分为两个军团:南方军团(约8万人,对付意大利)和北方军团(后来得到1个萨克森军的加强。共计26.1万人,对付普鲁士)。由贝内德克将军统率的奥军北方军团主要负责掩护维也纳的远郊。普鲁土在各军团的动员和战略展开上利用了发达的铁路网和电报,因而始终比奥地利抢先一着。在波希米亚宽250公里的正面上(从奥得河畔的布里格至易北河上的托尔高)在很短时间内就集结了约28万人,800门火炮。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战争并没有其他国家介入战争:因为克里米亚战争之失败,俄国与奥国关系欠佳,加上俄国丢了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以东的所有土地国力大减一直在修养生息;法国的拿破仑三世认为奥军会得胜,又想得到莱因河附近的领土。两国也没有干预。
战争的经过不必说了,6月16日,普军开始占领汉诺威,萨克森和黑森。普鲁士美因河独立军团(约5万人)轻而易举地就挫败了兵力单薄的汉诺威和黑森军队。萨克森军残部后撤,并入奥地利北方军团。巴伐利亚未履行出兵10万的义务,没有给奥地利以实质性的援助。6月17日,奥对普宣战。20日,意大利履行意普军事同盟的条款,对奥宣战。意大利一直希望夺回威尼斯地区因此也算比较出力,所以直至积极展开军事行动时,奥地利实际上没有得到盟军支援,并且不得不同时对普鲁士和意大利两线作战。
普军在自己的战略翼侧和后方的安全有了保障的情况下,分兵三路在波希米亚发起进攻,1867年6月27日至30日间,普军在纳霍德和明兴格雷茨附近发起几次交战,迫使奥军退却。7月3日,在萨多瓦(见萨多瓦)克尼格雷茨地域双方进行了整个战争中最大的一次交战。贝内德克再次错过了各个歼灭陆续开到并先后投入交战的普军的战机。结果,奥军惨败,约1.8万人战死,2.4万人被俘。只是由于普军指挥失策(7月7日起方着手组织对奥军的追击),奥军才免于全军覆没。在进攻维也纳问题上毛奇和俾斯麦之间产生了分歧。毛奇主张强攻维也纳。俾斯麦则认为,此举会给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