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六五章 不堪一击(3 / 4)

少人在骂王言。

因为王言的动作,他们也知道了王言早都知道了,那么杨广肯定也知道了,肯定也有准备。打高句丽,就是专门给他们打的,让他们以为看到了机会。

但是他们也没有退路了,之前是王言掀起来的,这次却是他们自己送上去的,要么王言死,要么杨广死。

他们显然不会去找王言的麻烦,那边几十万大军,王言天下无敌,他们敢去,那是自投罗网。于是他们用尽一切的去快速壮大,而后西进函谷关,要杀到大兴去。

他们当然不顺利。

因为他们一路卷席着奔向函谷关的时候,大军已经开出了洛阳。南方的军队也集结完毕,渡江北上。身在北方的王言调集的十万大军,也已经退回来,向南压迫。东部沿海的海军也封锁了海岸。并州、西北的边军也早都收缩,在翻越太行山。

整个中原地区被包了饺子。

此外更是分薄了打击高句丽的精力,将一多半的权力给了李靖,让李靖统领前线的十多万大军。要求不高,只是稳固目前取得的战果,甚至哪怕守不住,退回来百八十里也可以。在不伤已经开始在辽东安家的那些退伍军卒的情况下,甚至可以直接退回到山海关,还是很宽松的。

现在的李靖远远没有成熟,但他是李靖,王言对他有信心。至多也不过是战线后撤几十里而已,绝对不会有撤到山海关的程度。

王言的大部分精力,当然是放到了打击大户军队的身上。

这一次比上次还要高效,大军集结,一路平推就完了。当然过程中肯定也有各种的调度,各种的封堵,不能让大户军队再绕回到已经推过去的区域。

王言亲自指挥四方的大军,全盘统筹。

大户军队的战斗力,在他这里真是不堪一击。别看等到真正应对的时候,大户军队已经发展到了五十余万的规模,但时间太短了。

从上次浩劫到现在,也不过就是一年的时间而已。杨广又死死的盯着他们,哪怕都在私铸武备,也造不出多少。毕竟铁矿都是监管的,运输都要盘查的,生产经营都要看账本缴税的。

尽管抢了一些地方部队的武备,攻破了几座城池弄到了武库里的武备,但也绝对没有那么多。无法武装到那么多的部队。

同时他们又着急攻打大兴,弄死杨广,士兵并没有受到很好的训练。其中被卷进去的府兵,也少有真给他们卖命的。参战杀人是不得已,却也不过是自保而已。

他们此前都受王言的指示,参与过上一次攻击大户,思想已经被洗过一轮了,甚至不少人都是分了地的受益者,对大户只有仇恨。所以在打仗的过程中,不时的就有府兵连结,带人投降。

战斗意志整体都不强大,没人愿意打。

哪怕是烧伤抢掠过了瘾的百姓们,反应过来以后,稍稍冷静思考一下,也就没那么多心思了。

总体和平安定,社会矛盾没有那么的突出,造反是很难的。对王言来说轻而易举,但对大户来说,那就难如登天了。

因为大户们的阶级在那里,不愿分享,也不愿低下他们高贵的头颅……

所以打这些造反的大户军队,都比不过跟高句丽那边打的激烈。大军所到之处,直接就是望风而降,少有抵抗。

若非王言下令清算趁机作恶之人,少有的那些抵抗怕是都不会有。

要说原罪,肯定是在大户身上,要说罪魁祸首,肯定是他王某人,毕竟两次中原浩劫都是他掀起来的。他不掀起来,也就没有这些人被胁迫着作恶的机会。

但做了就是做了,就是要付出代价才行。

王言有罪,没人能审判他。别人有罪,王言能审判别人。

这就是差别。

不过他的清算也没有过于激烈,还是留的相当大余地的,否则哪里还会有人